「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

date
Aug 4, 2019
slug
truth
status
Published
tags
Book
summary
type
Post
之前读过王小波的小说集《黑铁时代》,这(第一卷)是我读的第一本王小波杂文集。他的「杂文」其实和互联网时代中的博文很类似,独立且充满着自己的思考。今天看到一篇推荐王小波书籍的公众号文章题为「要是王小波今天还活着,我肯定会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而我想说的是,要是王小波今天还活着,他肯定不会开微信公众号。他大概率是一个独立博客主。
斗胆猜测罗素、乔治·奥威尔是王小波钦佩的对象,他的文章中引用了很多罗素和乔治·奥威尔的话。其实哲学家们的言语不难读懂,因为他们阐述的观点是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是从真实的人性出发的,很多结论其实是简单纯粹的。如乔治·奥威尔所说,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非常厌恶那些把本来一个很简单纯粹的概念搞得很复杂的人或团体,他们这样做肯定别有用心。「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这王小波一直在做的,他的文章也一直在批判违背客观真理的现象。但他可能没想到,他所批判讽刺的在 2019 年的中国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摘录

第1章 沉默的大多数

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第2章 思维的乐趣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

第6章 跳出手掌心

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索。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

第11章 文化之争

我们知道,儒士的基本功是要背书,把圣人说过的每一句话都牢牢地记住。我相信,假如孔子或者孟子死而复生,看到后世的儒生总在重复他们说过的只言片语,一定会感到诧异。当然,也不能说这些儒生只是些留声机。因为他们在圣人之言前面都加上了前缀“夫子曰”。此种怪诞的情形提示了儒学的精神:让儒士成为圣人的精神复制品。

第16章 我看国学

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

第17章 智慧与国学

我认为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在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在人对自然了解的背后,是人类了解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万丈雄心。
罗素先生就说,他赞成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
换言之,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这是一种兴趣。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说来叫人不能相信,但恐怕真是这样。
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罗素先生说,虽然有科学上的种种成就,但我们所知甚少,尤其是面对无限广阔的未知,简直可以说是无知的。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我当然不会反对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也是全宇宙最聪明的人。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第21章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在中国这个地方,有些人喜欢受蛊惑宣传时那种快感;有些人则崇拜蛊惑宣传的力量,虽然吃够了蛊惑宣传的苦头,但对蛊惑宣传不生反感;不唯如此,有些人还像瘾君子盼毒品一样,渴望着新的蛊惑宣传。

第22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啦、幸福啦、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故而就认为,只要大家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们活得多么糟糕。
好在人还有一种强大的武器,那就是他的智能、他的思索能力。假如把它对准自然界,也许人就能过得好一点。但是我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发明了种种消极的伦理道德,其中就包括了吃大苦、耐大劳,“存天理、灭人欲”;

第23章 人性的逆转

你也许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但我对这种话从来就不信。我更相信乔治·奥威尔的话: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第44章 科学的美好

科学和人类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
科学的美好,还在于它是种自由的事业。

第57章 从《赤彤丹朱》想到的

我很喜欢福柯的这句话:“通过写作来改变自我。”

© Sytone 2021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