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识管理工作流

date
May 6, 2019
slug
knowlege-flow
status
Published
tags
PKM
summary
type
Post

前言

知识焦虑,并不是指因为缺乏知识而焦虑,它的意思是指当人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其思维方式难以接受自如而产生的焦虑。我曾经面对众多信息源也曾陷入到这样的焦虑之中,虽然能够信息接受面很广,但沉淀不够,众多有用的信息都是一眼瞟过而没有进行消化吸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尝试了诸多输入/输出信息知识的工具,并总结了一个适合我自己的知识管理工作流。

流程概览

notion image

筛选信息源

我的信息源主要分两大块:
  • 碎片信息
  • 书本
对于碎片信息,能通过 RSS 订阅的就用 Reeder 进行收集,其他一些信息主要来自 Twitter、微博等社交平台。无论是 RSS 也好,Twitter 这样的社交平台也好,用户对信息的接收总体来讲是可控的,并且信息源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从谋篇文章中发现其他新的优质信息源)。

收集与整理

我认为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碎片化的,但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并不能在碎片时间完成,所以我会将我认为值得细读的文章、有意思的网站放入 Pocket 中,花某一段连续的时间将这些文章统一干掉,并且将一些优质内容放入印象笔记中便于日后检索,或者在 Notion 中记录笔记,为接下来的「输出」积累素材。
在「收集与整理」这一环节中,印象笔记于而言是一个 Database 而不是 Notebook,由于其糟糕的编辑体验,我从来不在上面编辑内容。但它却具有优良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强大的生态(这里生态是其他应用与印象笔记的互动性),可以作为一个内容仓库。
除了一个内容仓库,我还需要一个笔记本。我对数字笔记本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 支持 Markdown
  • UI 优雅
  • 具有类似于文件夹的层级结构
  • 单篇文章具有大纲概览
  • 多平台同步
在我使用过多个 Markdown 笔记应用后,最终选择了 Notion,当然,Notion 可不仅仅是一个 Markdown 笔记本。
Notion 是一个很强大的工具,它具有无限的层级和相互链接的特性,给笔记间的关系提供了足够自由的组织方式,并且具有日历、任务管理等功能,支持多人协作。单从我对数字笔记本的要求来讲,Notion 就已经符合要求了,但是它对 Markdown 的支持还不够全面,并且导出之后的样式与 Markdown 语法并不完全兼容,所以,Notion 并不是工作流中的终点站。

沉淀与输出

大概从去年就开始摸索如何管理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如何沉淀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我开始梳理我处理这些信息需要哪几个步骤,然后根据每个步骤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工具。
到了对知识进行记录与整理这一步骤的时候,我始终找不到一个称心如意的 Markdown 笔记应用,最开始并没有使用 Notion 是因为它对 Markdown 的支持并不全面,并且有太多它自定义的 Block 与其他应用并不兼容。后来我才意识到,作为一款笔记本应用,它的内容格式并不需要做到兼容 Markdown 的通用语法,因为笔记本的内容是给自己看的,「笔记」并不是一篇工整规范的文章,而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可以说它更接近于「草稿」。
而「输出」的内容,才需要格式工整且规范。
记得关于最好的学习方式有这么一个理论:
If you want to master something, teach it.
学习某个知识的最好方式就是教会别人,而「教学」则是输出的一种。将内容记录到 Notion 之后,我就需要将知识进行沉淀与输出了。
进行「输出」时,我需要一个对 Markdown 全面支持的沉浸式写作环境。 Typora 正好符合我的需求。Typora 将「写字」和「预览」合并了,即所见即所得,它使写作变得更加纯粹与简单了。
notion image
写作完成之后,我会选择发布在语雀和博客这两个平台上。
阿里巴巴的语雀是一个很好的知识沉淀平台,它主推一个叫「知识库」的概念,它可以以目录的形式组织,单篇文章也具有大纲概览。
notion image
我将语雀作为个人 Wiki 进行知识沉淀,并且可以通过语雀与他人分享。
针对于某一类具体难题,我会根据习得的知识产出一篇文章阐述自己是怎么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在解决问题时又遇到了哪些问题等。这一类文章我会以博文的形式发布在自己的博客。
曾经试图使用一个工具包揽整个知识管理流程,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银弹。每个人对工具的也要求各不相同,工具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但如果利用好各个工具之所长,倒是能够搭建出一个适合符合自己期望的「知识管理工作流」。

© Sytone 2021 - 2024